通草画作品造型生动,色彩艳丽,且价格便宜,是销量最高的“人气爆款”
龙狮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明朝初年,番禺一带就有着舞龙舞狮的习俗
番禺传统工艺源远流长、色彩斑斓,在各个领域大放异彩
在岭南屋脊上,发现如画卷般夺目的“显眼包”,那是古人穿越百年留给广州的“彩礼”——岭南灰塑
“广州非遗故事会”昨日下午在广州举行。
如何让龙舟非遗“活”起来,文化“火”起来?
广式竹木盛器制作技艺不仅是盛载美食的器皿,还印刻着番禺独特的岭南人文历史
期间,季节更迭,我们见证了百年龙舟“东坡号”的“新生”。
洪拳诞生于广州,在白云区传承已近悠悠三百载。
2018年10月24日,才入驻永庆坊一个月的创业青年林云,收到了一份特别的惊喜。
老细,唔该来杯柠茶,加“非遗”果种!
海幢寺传说伴随海幢寺的盛名而流传开来,涉及有人物传说、山川风物传说、史事传说、植物传说等
在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振兴粤剧基金会将举办系列庆祝活动,其中将举办8台门票免费的剧场演出,让观众共享粤剧振兴成果。
近年来,广州市民身边涌现出许多“新时代雷锋”的感人故事,彰显时代风采。
以镇南路、府前路、新村一街至四街为主要地段,改造社区容貌、基础设施,展现风土人情。
村大戏台上上演《山乡风云》、古书舍里粤韵悠扬,村公园广场雄狮跳跃、乡约前孩子们书声琅琅……
近年来,作为粤剧发源、生长、传承、繁荣的核心地区,广州致力于推动粤剧艺术振兴,中国粤剧文化中心呼之欲出。
“三并举”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形成稳定的三角,构成传统与创新的平衡。
粤剧电影《谯国夫人》获本届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项
8月2日下午,粤剧电影《谯国夫人》观摩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桃花扇传奇》是广州粤剧院与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合作的又一部“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剧目。
20世纪50年代,广州粤剧团一团演出了莫志勤、杨子静的改编本,罗品超、郑绮文、少昆仑等主演。
剧有另一版本《宝玉哭晴雯》,1950年由陈冠卿改编,东方红粤剧团演出,陶醒非、李艳霜等主演。
传统剧。又名《郭子仪祝寿》。陈晃宫根据传统粤剧《醉打金枝》改编。
在粤剧这颗璀璨的明珠里,女性角色之美一直熠熠生辉
其实,如果接触并了解过粤剧,就会发现很多广东人的俚语口头禅,便是来自其中
农历九月廿八是粤剧祖师华光师傅的诞辰,按传统习俗粤剧行会当天要抬着华光师傅神像巡游,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
还记得小时候,每天都会去戏台看粤剧
花旦妆较特别之处在于头部装饰,需要贴片子和滴水。
道姑巾、渔家乐、高纱垫、矮纱垫、靴鞋、高靴
普通人,也可以画粤剧面谱
没有南海十三郎,就不会有粤剧文化发展至今的闪耀辉煌,就不会有粤韵之风华。
10月17日,“一代天娇——红线女”纪实影像展启动仪式暨展映交流会在广州图书馆负一层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展厅举行。
曾小敏:“粤剧的黄金时代,就是现在。”
该片真实、全面、艺术化再现了这位粤剧艺术大师的传奇。
年过半百,唱了四十余年,欧凯明还会继续唱下去。
7月18、19日,耆乐融融艺术团迎来了他们在中心台的首场演出
该剧发生地设定在古代的广州,带给观众现实感和亲切感。
7月28日晚,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出品,广州粤剧院全新创排的新版大型现代粤剧《三家巷》在广东省友谊剧院首演。
7月23、24日19:30,红色功夫粤剧《鸿胜馆》将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首演。
广州粤剧院大型现代粤剧《刑场上的婚礼》(青春版)作为入选剧目,将于6月24日晚19点在“星海直播”平台播出。
纪念粤剧艺术大师马师曾、红线女专题晚会
主创个个是名角,邀粤剧前辈进行艺术指导。
第十届广州艺术季圆满闭幕,闭幕式当晚,大型现代粤剧《清水河畔》作为压轴剧目在广州大剧院精彩上演。
红线女是粤剧的一代宗师,也是我们岭南文化的瑰宝。
粤剧《玉簪记》根据同名昆曲改编,并在粤剧表演艺术家吕玉郎、林小群主演的粤剧原版基础上重新修改调整。
该系列演出邀请文艺大家和名师名团轮番登台,面向所有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
珠水绵长,粤韵悠扬。7 月 25 日晚," 粤韵广州塔——名家周末大舞台 " 惠民演出在广州塔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