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i广州 > i非遗 > 非遗传承人

榄核雕刻曾昭鸿:匠心独妙,巧思创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image.png

image.png

这篇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核舟记》,相信很多人都在初中时学习过。文中的“核舟”正是核雕(榄雕)的一种,早在宋朝时期就已有核雕的历史记载;到了明清时期,核雕更是十分流行,如今,核雕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

曾昭鸿,广州榄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1972年进入大新象牙厂学徒、工作,一直到退休,他坚持做榄雕快五十年。其榄雕作品多次获得奖项。如作品《中华世纪龙》,从2004年准备、2005年正式下刀设计制作,直到2009年完工,并参加了2009年的文博会。

image.png

1975年曾昭鸿出师之后,师傅给每个人送两个榄核,其中的一个榄核放在家里自己欣赏;较大的一颗榄核,他用来做了一件作品——《宫灯》。这件作品包括设计、绘图共做了将近5个月,多次获得过省内金奖。他经常做一些龙船、龙舟,大都以龙和凤为主,还有花、鸟、花篮等,都以传统技法制作。

image.png

曾昭鸿首创了榄雕镶嵌技术。他说:“从我们进厂开始,就跟师傅学,都是以单粒为主。八十年代后,由于世界经济衰落,我们厂里的工人差不多都离开了,我自己的想法是,如果要做和以前一样的,经济收益会差很多,所以我就根据我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师傅教的单个起开始雕,发展到几十个,再发展到超过一百个,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

image.png

曾昭鸿的父亲是做木工和泥水工作的,父亲做木工是以镶嵌为主。在耳濡目染下,他思考将木工的工序运用到榄雕雕刻上,从雕刻单个榄核,发展到镶嵌雕刻几个榄核,直到现在镶嵌雕刻超过一百个榄核,这是结合木工的原理镶嵌出来的。

image.png

2016年他和二龙山合作建设了榄雕传承基地——乌榄文化馆。关于乌榄文化馆,他表示:“每一个传承基地都一定要有实物,如果教学榄雕,那么榄雕的发源地、原材料、性质、加工有什么用处,都要讲到的。所以我就结合到榄核的发源地,也就是增城二龙山,我将这个技艺一步一步地教给那些学生。我们在这里教学生,多数是口述,没有实物,没有实地考察过发源地,都是口述出来的。所以我们这几年教的学生,学得比较好的,就选拔出来去二龙山深造传承,就是结合这个实际做出来,所以这几年的规模会比较大一点。”

image.png

榄核的原材料出自广东增城,发源地也是广东增城。榄核比较大颗,两头尖,中间大,最适合做工艺品。在国内核雕主要分为三大流派:广东省、河北省、江浙一带的。广州的雕刻是以深浮雕、浅浮雕和深雕刻为主,河北、江浙一带是以浅浮雕为主。且北派雕工雕出的线条比较浅,雕出的东西都是若隐若现的。而南派可以雕深浮雕、浅浮雕、镂空雕、半镂空雕,现在甚至发展出镶嵌技术。三个派别的特性都不一样,原材料都是以广东增城为主。尽管各地都有原材料,但是有优劣,薄厚的区别。